跨湖桥遗址出土独木舟
舟船的形制多样,龙舟是其中一种,指建造或装饰成龙形的船。关于龙舟的出现,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。按万建中教授的说法,“龙舟早在三千多年之前就出现了”。不过,由于这一说法所依据的是《大戴礼》中的“颛顼乘龙”与《穆天子传》中的“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”,较难采信。但是汉代已有龙舟,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中已有“龙舟鹢首,浮吹以娱”的明确记载,班固《西都赋》中也有“后宫乘輚辂,登龙舟”的语句,均可为证。汉代以后,关于龙舟的记载明显增多,反映了龙舟使用更加普遍的事实。
晋人陆机《棹歌行》云:“迟迟暮春日,天气柔且嘉。元吉隆初巳,濯秽游黄河。龙舟浮鹢首,羽旗垂藻葩。乘风宣飞景,逍遥戏中波”是对上巳节乘龙舟的描述。《北史·河南王孝瑜传》载高孝瑜曾经“于第作水堂龙舟,植幡槊于舟上,数集诸弟,宴射为乐”,结果“贵贱慕斅,处处营造”,成一时风气。隋炀帝更是龙舟的爱好者,史载大业元年“遣黄门侍郎王弘、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,造龙舟、凤甗、黄龙、赤舰、楼船等数万艘”,并于八月“御龙舟,幸江都”。可见在唐代之前,龙舟已得到广泛应用。
龙舟可用于军事,也可用于水上娱乐。黄初五年(224 年)八月,曹丕“为水军,亲御龙舟,循蔡颖,浮淮,幸寿春……”,这里的龙舟就是军事用具。《太平广记》引《述异记》载吴王夫差“作大池,池中造青龙舟,陈妓乐,日与西施为水戏”,这里的青龙舟是水上娱乐工具。又引《拾遗录》:“汉成帝常以三秋暇日,与飞燕游戏太液池,以沙棠为舟,贵其不沉也。以云母饰于鹢首,一名‘云舟’。又刻大桐木为虬龙,雕饰如真像,以夹云舟而行。”这里用桐木刻制的龙船显然也是娱乐工具。前引陆机《棹歌行》中的龙舟,亦用于休闲娱乐。
(三)舟船竞渡的流行
竞渡是一种水上活动,既可以指游泳比赛,也可以指划船比赛。与其他水上活动不同的是,竞渡强调的是参与者的速度快慢。目前所见关于舟船竞渡的最早记载出自南朝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中:“是日竞渡,采杂药。按五月五日竞渡,俗为屈原投汨罗日,伤其死所,故并命舟檝以拯之。舸舟取其轻利,谓之‘飞凫’,一自以为‘水车’,一自以为‘水马’。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。”竞渡在两方之间展开,一方叫水军,一方叫水马,所用船只有专门的名称,叫做“飞凫”,便于划行,竞渡时有众多人围观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竞渡已与端午节联系起来,是端午节期间一项颇具吸引力的活动。
隋朝也有舟船竞渡的记载:
大抵荆州率敬鬼,尤重祠祀之事,昔屈原为制九歌,盖由此也。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,土人追至洞庭不见,湖大船小,莫得济者,乃歌曰:“何由得渡湖!”因而鼓棹争归,竞会亭上,习以相传,为竞渡之戏。其迅楫齐驰,棹歌乱响,喧振水陆,观者如云,诸郡率然,而南郡、襄阳尤甚。
从“习以相传,为竞渡之戏”看,此地竞渡习俗应该有了较长时间的历史,而且也与端午节有关。
这时的舟船竞渡主要流行于南方。杜台卿的《玉烛宝典》明确提到:“南方民又竞渡,世谓屈沉汩罗之日,并檝拯之。在北,舳舻既少,罕有此事。”进入唐代,舟船竞渡习俗仍然盛行于南方,这一点可从时人留下的文献中看得非常清楚。比如张说的《岳州观竞渡》、张建封的《竞渡歌》写于岳州(今湖南岳阳),刘禹锡的《竞渡曲》写于朗州(今湖南常德),白居易的《竞渡》为万州杨使君所作,万州在今重庆万州。当然,此时期它也开始在北方的某些区域如长安和洛阳兴起,并出现了“都人同盛观”的宏大场面。
这里需要格外关注两点,一是舟船竞渡的时间,二是竞渡舟船的形制。
舟船竞渡,不仅仅在端午节期间。前引杜亚修造奢侈之船时,明言为春中竞渡之戏。《新唐书》记载唐穆宗在鱼藻宫观竞渡,时间或在九月辛丑,或在三月戊寅,或在八月丙午,都不在端午节。不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竞渡活动在后世也比较多见,宋人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详细描写了清明节时最高统治者“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”的盛大场面,其中就有舟船竞渡,吴自牧《梦粱录》详细记载了杭州一带祠山圣诞日的竞渡活动,时在二月八日,也与端午节无关。
说起竞渡,许多人想当然以为就是龙舟,其实未必。事实上任何舟船都可以用于竞渡,只是因为竞渡讲究的是速度,所以多取“轻利”的舟船。田兆元提醒学者们应该注意“端午民俗之舟的多样性”,是颇有见地的意见。从现存记载来看,竞渡最早所用舟船并非龙舟。前引《荆楚岁时记》提到“舸舟取其轻利,谓之‘飞凫’”,凫是野鸭的意思,会游水,亦会飞。这里将竞渡的舟船称为“飞凫”,大约是希望竞渡之舟如“飞凫”般快捷的意思。虽然难以确定是否为凫的形状,却可以确定并非龙舟。前引《隋书》所载荆州竞渡事也没有提及所用舟船的具体样式。不过宋人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“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”为我们理解竞渡之舟形制的多样性提供了很好的资料:
有小龙船二十只,上有绯衣军士各五十余人,各设旗鼓铜锣。船头有一军校,舞旗招引,乃虎翼指挥兵级也。又有虎头船十只,上有一锦衣人,执小旗立船头上,余皆著青短衣,长顶头巾,齐舞棹,乃百姓卸在行人也。又有飞鱼船二只,彩画间金,最为精巧,上有杂彩戏衫五十余人,间列杂色小旗绯伞,左右招舞,鸣小锣皷铙铎之类。又有鳅鱼船二只,止容一人撑划,乃独木为之也。……水殿前至仙桥,预以红旗插于水中,标识地分远近。所谓小龙船,列于水殿前,东西相向,虎头飞鱼等船,布在其后,如两阵之势。……又见旗招之,则两行舟鸣鼓并进,捷者得标,则山呼拜舞。并虎头船之类,各三次争标而止。
《 金明池争标图》(局部)宋 绢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
在这里,既有龙船,又有虎头船、飞鱼船、鳅鱼船,形制多样,都参与了竞渡活动。
从唐代资料看,非龙舟竞渡也普遍存在。张说《岳州观竞渡》云“画作飞凫艇,双双竞拂流”,这里用于竞渡的舟船是飞凫艇。元稹《竞舟》云“画鹢四来合,大竞长江流”,这里用于竞渡的舟船也是鸟舟,而非龙舟。
从时间上看,竞渡并非只有端午节才有的活动;从用具上看,竞渡并非只有龙舟竞渡。这就是我们论证端午龙舟竞渡的必要性。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,唐代以前,端午节、龙舟、舟船竞渡均已出现,为端午龙舟竞渡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。从目前的资料来看,形成的时间是在唐代。
二、端午龙舟竞渡在唐代已经出现
(一)与端午龙舟竞渡有关的唐代文献
目前笔者所掌握的与端午龙舟竞渡有关的唐代文献资料主要有 5 条,其中 3 条为诗,2 条为文。详见如下:
张建封《竞渡歌》:
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莺。
使君未出郡斋外,江上早闻齐和声。
使君出时皆有准,马前已被红旗引。
两岸罗衣破晕香,银钗照日如霜刃。
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龙跃出浮水来。
棹影斡波飞万剑,鼓声劈浪鸣千雷。
鼓声渐急标将近,两龙望标目如瞬。
坡上人呼霹雳惊,竿头彩挂虹霓晕。
前船抢水已得标,后船失势空挥桡。
疮眉血首争不定,输岸一朋心似烧。
只将输赢分罚赏,两岸十舟五来往。
须臾戏罢各东西,竞脱文身请书上。
吾今细观竞渡儿,何殊当路权相持。
不思得岸各休去,会到摧车折楫时。
卢肇《竞渡诗》(一作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):
石溪久住思端午,馆驿楼前看发机。
鼙鼓动时雷隐隐,兽头凌处雪微微。
冲波突出人齐譀,跃浪争先鸟退飞。
向道是龙刚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。
李群玉《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》:
雷奔电逝三千儿,彩舟画楫射初晖。
喧江雷鼓鳞甲动,三十六龙衔浪飞。
灵均昔日投湘死,千古沉魂在湘水。
绿草斜烟日暮时,笛声幽远愁江鬼。
张鷟《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》(节选):
爰因此日,竞渡为欢。兰桡鸣鹤之舟,桂棹晨凫之舸。鸭头泛滥, 与青雀而争飞;鹢首参差,共飞龙而竞逐。黄头执櫂,疑素鲤之凌波;白衣扬橹 ,类苍乌之拂浪。竞渡所用,轻利为工。创修十只之舟,费直五千余贯。金舟不可以泛水,玉楫不可以乘湍。造数计则无多,用钱如何太广。玩物丧志,所宝惟贤。岂将有限之财,以供无益之费?所请非急,未可辄依。
康庭芝《对竞渡赌钱判》:
扬州申江都县人,以五月五日于江津竞渡,并设管弦。时有县人王文,身居父服,来预管弦,并将钱物赌竞渡,因争先,后遂折舟人臂。
月观遥临,旁分震泽;雷阪回瞰,近届邗沟。郊连五达之庄,地近一都之会,人多轻剽,俗尚骄奢。序属良辰,躔系令节,江干可望,俱游白马之涛;邑屋相趋,并载飞龙之舳,泛长波而急桨,有类乘毛;涌修浪而鸣舷,更同浮叶。箫吟柳吹,疑传塞北之声;棹引莲歌,即唱江南之曲。王文闾阎贱品,蓬荜庸流,名教非闲,丧仪多阙。三年巨痛,无闻毁瘠之哀;五月佳游,且预歌弦之乐。重以情存胜负,志在雄豪,争驰赤马之津,竞赌青蚨之贯。先后由其不等,忿争于是遂兴,无思李老之言,俄折羊公之臂。然则居丧听乐,已紊科条;在服伤人, 一何凶险!论情抚事,深秽皇猷,定罪明刑,理资丹笔 。
张建封《竞渡歌》:
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莺。
使君未出郡斋外,江上早闻齐和声。
使君出时皆有准,马前已被红旗引。
两岸罗衣破晕香,银钗照日如霜刃。
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龙跃出浮水来。
棹影斡波飞万剑,鼓声劈浪鸣千雷。
鼓声渐急标将近,两龙望标目如瞬。
坡上人呼霹雳惊,竿头彩挂虹霓晕。
前船抢水已得标,后船失势空挥桡。
疮眉血首争不定,输岸一朋心似烧。
只将输赢分罚赏,两岸十舟五来往。
须臾戏罢各东西,竞脱文身请书上。
吾今细观竞渡儿,何殊当路权相持。
不思得岸各休去,会到摧车折楫时。
卢肇《竞渡诗》(一作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):
石溪久住思端午,馆驿楼前看发机。
鼙鼓动时雷隐隐,兽头凌处雪微微。
冲波突出人齐譀,跃浪争先鸟退飞。
向道是龙刚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。
李群玉《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》:
雷奔电逝三千儿,彩舟画楫射初晖。
喧江雷鼓鳞甲动,三十六龙衔浪飞。
灵均昔日投湘死,千古沉魂在湘水。
绿草斜烟日暮时,笛声幽远愁江鬼。
张鷟《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》(节选):
爰因此日,竞渡为欢。兰桡鸣鹤之舟,桂棹晨凫之舸。鸭头泛滥, 与青雀而争飞;鹢首参差,共飞龙而竞逐。黄头执櫂,疑素鲤之凌波;白衣扬橹 ,类苍乌之拂浪。竞渡所用,轻利为工。创修十只之舟,费直五千余贯。金舟不可以泛水,玉楫不可以乘湍。造数计则无多,用钱如何太广。玩物丧志,所宝惟贤。岂将有限之财,以供无益之费?所请非急,未可辄依。
康庭芝《对竞渡赌钱判》:
扬州申江都县人,以五月五日于江津竞渡,并设管弦。时有县人王文,身居父服,来预管弦,并将钱物赌竞渡,因争先,后遂折舟人臂。
月观遥临,旁分震泽;雷阪回瞰,近届邗沟。郊连五达之庄,地近一都之会,人多轻剽,俗尚骄奢。序属良辰,躔系令节,江干可望,俱游白马之涛;邑屋相趋,并载飞龙之舳,泛长波而急桨,有类乘毛;涌修浪而鸣舷,更同浮叶。箫吟柳吹,疑传塞北之声;棹引莲歌,即唱江南之曲。王文闾阎贱品,蓬荜庸流,名教非闲,丧仪多阙。三年巨痛,无闻毁瘠之哀;五月佳游,且预歌弦之乐。重以情存胜负,志在雄豪,争驰赤马之津,竞赌青蚨之贯。先后由其不等,忿争于是遂兴,无思李老之言,俄折羊公之臂。然则居丧听乐,已紊科条;在服伤人, 一何凶险!论情抚事,深秽皇猷,定罪明刑,理资丹笔 。
(二)对上述5条文献资料的释读分析
从目前研究成果看,唐代说与宋代说的分歧主要在于唐代端午竞渡是否已有龙舟的参与,因此能否从上述文献中发现龙舟,是释读分析的重点。
1. 张建封《竞渡歌》。从诗题、诗句“五月五日天晴明”以及全诗的描写,可知该诗所涉及的正是端午竞渡活动,但是不是龙舟竞渡呢?如何理解诗中两次出现的“两龙”就成了关键所在。田兆元在引用“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龙跃出浮水来”一句后,认为“这个两龙是真的龙舟,还是诗歌的比喻,我们不能确认”,并将其作为否定性的证据。
然而,应该看到,该诗中有两处出现了“两龙”字样。一般而言,诗人不会在同一首诗里两次使用同样的比喻,所以,这里的两龙应该是指真的龙舟。更为重要的是,“两龙望标目如瞬”中的“目”字提示我们注意竞渡的两只舟船是有眼睛的,或者说两只舟船被刻画为有眼睛的动物形象,很难想象两只有着具体形象的鸟舟或其他什么舟会被称为“两龙”,所以这里的动物形象应该就是诗中明确提到的“龙”,而不是其他。
2. 卢肇《竞渡诗》(一作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)。从诗题、诗句“石溪久住思端午”以及全诗的描写,可知该诗所涉及的也是端午竞渡活动,那么竞渡的舟船是不是龙舟呢?“兽头凌处雪微微”提供一定的信息:竞渡船的头部做成了兽头的模样。那么这里的兽具体又指什么呢?“向道是龙刚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”给出了答案,就是龙。
因此,这里的端午竞渡就是龙舟竞渡。詹杭伦在《论唐代的端午竞渡诗》中提到这首诗,认为诗表面是写“龙舟竞渡,暗地里写自己科举夺魁”。若如此,这里的竞渡船更能确认为龙舟,否则卢肇的比喻便没有了喻体。此外,詹杭伦引用了《江西通志》转引《唐摭言》中的一段相关记载:“卢肇、黄颇同举于乡,公车偕发,太守独饯颇而肇不与。明年肇魁多士,守延肇观竞渡,肇席上作诗云:扁舟鼓浪去如飞,鳞鬣峥嵘各斗机。向道是龙刚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。”这里卢肇诗中有“鳞鬣”二字,与“向道是龙刚不信”结合起来理解,亦可知竞渡舟应当就是龙舟。
3. 李群玉《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》。诗题没有明言端午,诗中也没有说明活动的具体时间,但其中有“灵均昔日投湘死,千古沉魂在湘水”句,“灵均”指屈原,考虑到将屈原与端午竞渡相联系在唐代已是主流观点,因此,这里的竞渡指的就是端午竞渡。那么是不是龙舟竞渡呢?“喧江雷鼓鳞甲动,三十六龙衔浪飞”可以为证。或说“三十六龙”可能是比喻的说法,但“鳞甲”一词对舟船的性质做了说明。因此,这里的龙不是对船的比喻,而指真实的龙舟。
4. 张鷟《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》文,可从题中看出与端午竞渡有关。文中涉及舟船的多种形制,包括“鸣鹤”“晨凫”“鸭头”“青雀”“鹢首”等。“飞龙”也在其中,这是唐代已有端午龙舟竞渡的铁证。
5. 康庭芝《对竞渡赌钱判》。这是康庭芝针对一桩由端午竞渡所起争端的判文。关于竞渡,文中有“江干可望。俱游白马之涛。邑屋相趋。并载飞龙之舳。泛长波而急桨。有类乘毛。涌修浪而鸣舷。更同浮叶”的描述,“飞龙之舳”再明白不过地说明端午竞渡中有龙舟的参与。这也是唐代已有端午龙舟竞渡的确凿证据。
综上所述,可以确定唐代已经出现端午龙舟竞渡。鉴于文献记载总要比它记载的事实晚出,因此不能说端午龙舟竞渡最早出现在唐代,但至迟出现在唐代是可以肯定的。
原文节选自张勃《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——兼谈民俗史研究中史料的搜集与释读问题》,《民族艺术》,2019年第4期。
本期编辑:尹晓龙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